强文推荐 _ 乔丹科比一脉相承的中距离跳投绝技,消失了吗?
  • 12


“现在已经不是中距离的时代了。”

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根据 NBA 官网的数据,中距离的出手比重从 03-04 赛季的 50.2%(这也是防守球员可以在罚球区以外,对进攻球员进行手部和前小臂接触的最后一年)降到了上个赛季的 31.4%。

但这句话也并不是事实的全部,乔丹与科比标志性的“1v1中距离跳投”的手艺并没有消失。明星球员还是在做明星球员做的事情,如果对他们来说真的有什么影响的话,也只是做这件事的难度增加了。真正消失的是角色球员在这个区域的站位,他们不再选择站在这个低效的区域了。

只看出手比重的变化并不能展示这件事情的全貌,还有一些信息包含在进攻是如何发起,以及最后由谁终结里的,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才能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强文推荐 _ 乔丹科比一脉相承的中距离跳投绝技,消失了吗?

这件事情已经被数据分析的社区广泛讨论过了,但对那些对此还不熟悉的读者来说,我还是要先给大家展示一下三分出手比重的变化趋势,再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小鸟体育

三分出手比重的变化趋势

受斯蒂芬·库里和勇士王朝的影响,以及我们不断的去讨论三分的威力的背景下,我们并不会对下面这个图表感到陌生,或者至少是不会对这个图表所传递出的信息感到惊讶。

一直以来,篮下的出手比重基本维持不变,而远投的比重则是从侧重中距离开始,一年一年地更加倾向于侧重三分。这个倾向在最近几年愈演愈烈,中投出手比重下降最多的一年就是 2017-18 赛季到 2018-19 赛季,中投的出手比重从 35% 下降到 31.4%。

把球场分成这三个部分会让很多的出手都被算作中投,但是这样区分的原因非常简单:

译者注:有效命中率%=(命中数+0.5*三分命中数)/出手数。简而言之,有效命中率就是把投进1个三分当成投进1.5个球来计算命中率。

(为了使表格更加清晰,原文作者对一些投射距离进行了修改。他把所有长两分都算作 22 英尺以下,把底角三分算作 22-24 英尺内,把其他三分算作24英尺外。)

在 16 年间超过 320 万次的总投篮样本中,在这个区域的命中率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从合理冲撞区外的抛投到被称作“最差投篮选择”的长两分,平均都是 40% 的命中率。当然这个数据并不会显示出得分的效率,因为近距离被犯规获得罚球的几率要远大于投射长两分获得罚球的几率。

更深入的挖掘

现在我们仔细来看一下哪些出手被三分出手所代替了,下图通过每三个赛季的投篮距离出手次数分布的比对,显示了投篮选择是怎样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长两分”的投篮选择逐渐转移到三分线外,而篮下和三秒区的出手基本维持不变。另外,我们看 2018-19 赛季右侧阴影部分明显变得更高,这说明这几个赛季三分线外一定距离的出手次数在增多。

然而,这个现象其实要更复杂一点。所有的跳投并不都是一种模式。根据逻辑和经验来说,一个站定位置的空位接球投篮,要比同位置上的干拔出手要简单的多。这种印象也有数据来支撑。

以NBA官网的数据来举例,在10英尺外的长两分跳投数据里,如果最近的防守者在4英尺以内,投篮命中率为37.8%;如果最近的防守者在4-6英尺,投篮命中率为41.6%;如果最近的防守者在6英尺以外,投篮命中率为44.9%。三分也是一样,最近的防守者在4英尺以内命中率是28.9%;防守者在4-6英尺之间,命中率为33.9%;防守者在6英尺之外,命中率为38.0%。

也有关于运球后的投篮与接球投篮,以及球员投篮前持球时间不同的投篮分析。但是很可惜,有些数据只能追溯到 2013-14 赛季,所以我们不能直接调查防守压力、运球次数和持球时间对出手分布的影响。不过,我们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否受助攻。

相比于非受助攻的投篮,受助攻的投篮更接近于空位投篮机会和接球投篮机会,也意味着更短的持球时间和更少的投篮前运球次数。实际上,也只有在接球后2秒内出手,或者是运球不超过两次就出手的情况下才会在数据上被记作“助攻次数”。

我们区分受助攻的投篮和非受助攻的投篮之后,再看一下每三个赛季所有投进的球当中(因为没有数据记录接到传球没有投进的次数),投篮距离出手次数分布的比对,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图分为受助攻出手分布图和非受助攻出手分布图:

大部分接球后的长两分出手变成了三分出手,作为对比,我们再来看一下非受助攻的出手分布:

类似的情况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因为有更多的球员选择了干拔三分。(译者注:译者认为原作者在这里放错了图片,这张图片只是上张图片更改了颜色,与作者的结论并不相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上上张图片,也就是非受助攻出手分布和受助攻出手分布在同一表格中的图片,就会发现,非受助攻出手只在15到18赛季才有中距离的明显下降和三分的明显上升,这也和作者的结论相符合。)

从 2003-04 赛季到 2014-15 赛季,联盟所有非受助攻的三分命中从 1750 个涨到了 3010 个,在 11 年间平均每场比赛涨了不到 1 个。而在 2018-19 赛季,这个数字涨到了4935个,相比五年前平均每场多命中了 1.6 个。这个事实也反映在了詹姆斯·哈登这三个赛季来,单赛季非受助攻三分的命中记录,他从 2017-18 赛季命中 196 个,一跃到 2018-19 赛季命中 317 个。而 317 也是史蒂芬·库里在 2013-14 赛季和 2014-15 赛季,这两个赛季的非受助攻三分命中数的总和。

单赛季命中非受助攻三分超过 100 个的只有 22 人次,在这之中,只有一次发生在 2012-13 赛季之前,那就是 2007-08 赛季的史蒂夫·纳什,而进入这个名单里的也都是现代篮球的外线明星,分别是库里(六次)、哈登(五次)、达米安·利拉德(四次)、肯巴·沃克(三次),以及纳什、克里斯·保罗、拉塞尔·威斯布鲁克和德安吉洛·拉塞尔各一次。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除了非受助攻三分在这几个赛季增加,那些非受助攻的中距离跳投,也就是科比和乔丹的那种“英雄球”,它们是变少了吗?不是的,它们仍然大范围的存在!

球员的使用率能够反映出球员在进攻端所扮演的角色,下面这个图表就显示了非受助攻的中距离出手比例并没有下降很多:

如果我们把非受助攻三分也加进来的话,就会发现有大量球权的球员,在非受助攻投篮的进攻选择上几乎没有变化:

那么对那些使用率低的球员来说有什么变化吗?对他们中的先发球员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去投那些非受助攻的投篮,那些投篮可是很难的!如果他们擅长这件事的话, 他们也不会是角色球员了。所以他们的非受助攻投篮比例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下降。举例来说,使用率最低的球员们只在 2009-10 赛季里,非受助攻的中距离出手比例才达到了 10%。不过这些角色球员会投很多受助攻的中距离投篮:

他们也随着时间,大量地变成投受助攻的三分投篮:

换句话说,那些球权较少的球员现在会站在更高效的位置上了。我相信你不用太多的分析就会发现,下面这个图片(出自2004年总决赛第1场)的进攻空间并不理想。

而下面这个图片(出自2019年NBA总决赛第1场)的进攻空间就合理很多。

所以去探究什么东西真正的消失了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或许这一代的明星球员有更好的机会去进行1对1,因为他的队友们不再挡住他们的路线,反而为他们创造出了空间。